針對生物科技館南館輻射污染偵測報告說明
本校生物科技館(輻生館)南館自民國87年後,因原子科學研究所搬遷至新館後已停用多年。直至民國95年為有效使用該空間,本校研發處 委請原科中心進行該館舍輻射污染調查,做為日後可能使用單位的參考, 其測量結果如附件一所示。自民國97年起,生物科技館南館陸續有斑馬魚實驗室(2F)及其他實驗室(1F)進入使用。為了瞭解該館舍歷經多年 使用後之輻射污染現況,本校特別委請「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輻射防護協會」於今年(101年)5月重新進行全館舍輻射污染偵測,其測量結果如附件二所示。比較附件一及附件二的測量結果可以發現,兩份調查報告所顯示的館舍污染分布情形約略相同,但歷經 6年的輻射衰變時間,以及使用者 進駐後所加強的防護措施與屏蔽改善,現今(民國101年)該館舍的空間輻射劑量率略低於民國95年的測量結果。
依據原子能委員會輻射防護法的規定,一般人每年所接受的輻射劑量 限值為 1 毫西弗/年,若以全年工作或停留 2000 小時估算(每週 5 日,每日 8 小時),當空間輻射劑量率高於 0.5 微西弗/小時(0.5μSv/h)時,其年度輻射劑量就有可能超過1毫西弗,此時必須針對該空間進行管制。檢視附 件二表1的結果,生物科技館南館所有房間之平均空間輻射劑量率皆低於 0.5 微西弗/小時,並無特別管制的必要;即使以臨牆(窗)最高劑量率來看,也只有 B203 及 B209 超過此一標準(目前該兩個房間皆閒置未用),其他房間及公共區域(表 2)皆低於此一標準,因此一般人員進出無需特別管制。
附件一,生物科技南館輻射偵測結果--清大95年.pdf
附件一,生物科技南館輻射偵測結果--清大95年附件二,生物科技南館輻射偵測結果--輻協101年.pdf
附件二,生物科技南館輻射偵測結果--輻協101年